[ yán ]

读音:yán

拼音:yan

简繁:閻

五笔:UQVD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UQVD

笔画:11画

吉凶:吉

仓颉:LSNHX

结构:半包围

郑码:TLRN

四角:37777

区位:4954

统一码:960E

异体字:閻,?

英汉互译:village gate,surname

笔顺:点、竖、横折钩、撇、横撇/横钩、撇、竖、横、横折、横、横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032018年2014年
2013年772007年2006年75
1995年831987年501982年92
明朝元朝宋朝74
北宋327

内容来源于:www.worbu.com

起源

阎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阎姓部分出自姬姓,商末时,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又称太王)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于是就携二弟仲雍逃避于江南吴地,建立国家号勾吴。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泰伯的曾孙仲奕封于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又因封仲奕是为了奉祀泰伯,所以阎姓后人奉泰伯为始祖。异体字“闫”。

阎(Yán)姓,今可简写作“闫姓”,阎氏乃宗周嫡出,源出有八:

阎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据《元和姓纂》《阎乡家乘》等所载,相传有裔孙后稷,承袭姬姓,北周人尊为始祖。12世孙古公亶父又称太王。他有三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周武王时,封泰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今河北省易水一带)。仲奕的后代遂以封地阎作为姓氏。

阎姓起源二

出自姬姓。为周康王之后,亦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手心上有一个“阎”字。于是,康王封他于阎城(今陕西省北部一带),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

阎姓起源三

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也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邑(今山西省安邑),后被晋国所灭。

阎姓起源四

出自芈姓。楚国公族,有阎敖。出自楚国王族伯玙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支系王族熊伯玙,他被封于阎邑(今湖北麻城),其后有大夫阎敖。在楚国灭权国之后,阎敖被封尹权,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阎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楚阎氏。

阎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扎鲁特蒙古岳诺特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岳诺特氏,亦称岳诺托氏、亦日呼德氏、闫忽德氏,世居扎鲁特。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Yonot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岳诺特氏多改汉字姓为阎氏、门氏、伊氏等。

阎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巴克桑氏,满语拼音为Baksang Hala,汉义“六十斛”,也就是“三十石”,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北京 满族中仍有巴克桑氏族人,清末民初多改汉字单姓为阎氏。

⑵.满族布雅穆齐氏,亦称布雅齐氏,满语拼音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今吉林延吉)、黑龙江沿岸地区,后改汉姓为阎氏。

⑶.满族阎佳氏,亦称严佳氏、雅佳氏,满语拼音为Ya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省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阎氏、颜氏。

⑷.满族阎拉扎氏,亦称颜扎氏、燕札氏、颜查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颜盏部,以姓为氏,满语拼音为Yanja Hala,世居雅兰西楞(今黑龙江下游苏城)、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民间多冠汉姓为颜氏、为官者多改汉字姓为阎氏、张氏等。

⑸.满族颜珠氏,亦称颜之氏,满语拼音为Yanju Hala,世居雅达珲春村(今吉林珲春海兰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阎氏、颜氏。

⑹.满族颜济哩氏,亦称杨吉哩氏、焉哲勒氏,满语拼音为Yangiri Hala,世居沈阳、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阎氏、杨氏、韩氏、沈氏等。

阎姓起源七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⑴.达斡尔族敖拉氏,亦称鄂拉氏、傲雷氏,通古斯语拼音“Aora”,汉义“山”,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黑龙江多金(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拉夫凯(雅克萨城以西)、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等地。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Aor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阎氏、单氏、敖氏、山氏、苏氏、鄂氏等。

⑵.达斡尔族索多哩氏,亦称索都尔氏、索罗贡氏、敖勒多尔氏,满语拼音为Sodoli Hala,为敖拉氏部落的分支,世居黑龙江。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阎氏、索氏、敖氏等。

⑶.达斡尔族亚尔兹氏,满语拼音为Yarci Hala。为达斡尔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黑龙江北岸,清末民初改汉字单姓为阎氏。

阎姓起源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土家族、壮族、苗族、傣族、高山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阎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文化上流改为汉姓阎氏,世代相传至今。

注: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字。当代《姓谱》分闫、阎二姓,编写者考证不实导致的。又据《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闫、阎二姓实为一姓,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由于阎姓被“俗用”成闫,就产生了阎、闫二姓,所以在当代《百家姓》里,两姓并存。古代百家姓只有“阎”姓。

历史上阎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阎姓一直活动在河北、河南、山西一带。秦汉时,阎姓西迁陕西、甘肃,进而入四川,向东抵达山东,北移河北、内蒙古。在唐朝,阎姓在山西发展迅速,成为太原郡十大著名姓氏之一。唐宋以后阎姓开始在江南出现。

宋朝时期,阎姓大约近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5%,排在第七十四位。四川为阎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阎姓总人口的1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东、河南、陕西,这四省阎姓占阎姓总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河北、山西,这二省的阎姓又集中了16%。阎姓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全国形成了西部川秦、东部豫鲁两大阎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阎姓大约近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阎姓人口增长是负值。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阎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西为阎姓第一大省,约占阎姓总人口的4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山东、河北、河南,这四省阎姓大约占阎姓总人口的95%。宋元明时期,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西向东迁移,全国阎姓的分布集中向晋、鲁、冀、豫地区收缩。

当代阎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阎姓的人口已达49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阎姓人口由12万激增到近490多万,增长了25倍之多,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阎姓人口增长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四省,大约占阎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龙江、甘肃、陕西、辽宁,这五省又集中了27%。河南居住了阎姓总人口的16%,为阎姓第一大省。全国的阎姓分布的高比率区在豫鲁冀和陇西。在近600年间,阎姓人口主要的流动方向是由中原向西部、东部的回迁,向南方的移民较少。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75)表明:阎姓在长江以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豫晋鲁、冀京津、内蒙古大部、陕甘大部、宁夏、鄂皖苏北部、辽宁西部、青海东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中部,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2.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0.8%,居住了大约72%的阎姓人群。在青海湖以东、长江以北的其他地区,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5%--0.5%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3%,居住了大约17%的阎姓人群。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部分得姓始祖 :姬泰伯(泰伯曾孙姬仲奕)、姬瑕、姬懿、阎敖。

河南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德让堂: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阎国宝同叔、兄、弟十余人自山西洪洞东迁,至中都(中都,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遇冦失散,国宝公携唯一族谱《阎乡家乘》卜居兖州府宁邑城西寺头村(今山东省宁阳县寺头村),修建泰伯祠(后受封称至德庙),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重修《阎乡家乘》,编撰了《中都遇冦失散记》,为后世寻找失散支脉重新合谱奠定了基础。现德让堂后裔遍布宁阳、汶上、梁山、郓城、嘉祥、单县、东平、肥城、兖州、曲阜、泗水、鱼台、滕州、青州等县市,以及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苏、河南等省市。

右相堂:唐朝阎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当时姜恪因战功封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赞叹。

树德堂:明初自山西洪洞县东迁至徐州东南古镇窑湾,建树德堂。族人散居徐州境内,铜山、邳州、贾汪、宿迁、遂宁、丰沛等地,开籍祖信谱公。

日月堂:江苏省沛县、丰县阎氏宗祠堂号为“日月堂”,含有阎尔梅及其后裔不扶清,反清复明之意。

一、(閻)y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固安,山东之昌乐、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峡江,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东乡、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於阎乡,因以为氏。”此以封地为氏,系出姬姓。阎乡在今陕西朝邑镇境内。

2、《中文大字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唐叔虞之后。晋成公子懿,食采於阎邑。”此以邑为氏,亦系出姬姓。晋阎邑在今山西之夏县。

3、又,《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康王少子生而手文曰‘阎’;康王封於阎城。”或按:左氏谓“季友生而有文在其手曰‘友’,因以名之。”每疑其诞也,后人由此复广其道焉,且武氏者以谥为氏;南氏者,以字为氏;鲜于者,武王封箕子於朝鲜,支子仲食采於于,故有鲜于氏;阎氏者,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於阎乡,故有阎氏,安得无稽之言流於后世。大抵氏族之家言多诞,博雅君子不可不审。望出天水、河南。

4、达斡尔族之阎姓,由亚尔兹氏所改。盖取其一、二两音节速读者谐以音近似之汉字“阎”而为单姓。出自敖拉哈拉。见《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

5、为满族布雅穆齐氏所改。春秋楚有阎敖,大夫;东汉有阎显;唐代有阎立本,万年人;清代有阎其相,长沙人。

二、(閻)

阎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多此姓,3省阎姓约占全国汉族阎姓人口57%。

阎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于阎乡,因以为氏。又云,周康王少子封于阎城,子孙氏焉。

2、春秋时晋成公子懿食采于阎邑(故城在今山西安邑西部),晋灭之,子孙散处河洛,以邑为氏。

3、河南河阴阎氏,源出代人。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满洲八旗姓布雅穆齐氏后改为阎。今满族姓。

5、达斡尔族亚尔兹氏,汉姓为阎。

6、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阎姓名人:

阎敖,春秋时楚大夫。

郡望:天水、河南、乐安,太原。

变化:

1、北周时赐河州刺史阎庆为大野氏,隋初复为阎氏。

2、今阎氏多俗写作闫。

历史名人

阎姓古代名人

阎嘉春秋,晋大夫(《左传》有载)鲁昭公时人,性敏好学,仕晋为大夫。曾与周甘人争阎田。

阎泽赤汉朝,汉高帝时,以执盾初起,从入汉为河上太守迁为榖相击项藉。高帝六年四月癸未封敬市侯侯千户,功比平定侯定元功位。次年五十五,在位三年薨。(《汉书》有载)。

阎迁汉朝,汉平帝时为鸿胪,以与太仆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齐同万国,封望乡候,侯千户,子五余俱绝嗣,惟存次子昂。

阎姬汉朝,河南荥阳女子,于东汉安帝时贵为皇后,统御六宫。安帝驾崩后,与其弟阎显废立太子,她临朝听政,其兄阎显任车骑将军,共掌国家大权,不久事败而被诛。

阎温汉朝,字伯俭,侨居天水西城,汉献帝时以凉州别驾守上邽令。马超走奔上邽,郡人任养等举众迎之。温止之,不能禁,乃驰还州。超复围州。温从水中逃出告急。被追执还。超解其缚,令向城中言无救兵。温反向城中大呼曰:“大军不过三日至!”超卭责之,温曰:“夫事君有死无贰,而卿乃欲令长者出不义之言,吾岂苟生者乎?”超遂杀之。

阎象袁术的主簿。手执玉玺的袁术要称帝时,引用周文王虽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还向殷称臣的故事进行劝谏。却未被采纳。

阎元明南北朝,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北魏随郡太守。

阎庆胤南北朝,元魏时为东秦州敷城太守。在政五年,清勤厉俗。频年饥馑,庆胤岁常以家粟赈恤时人,称其有子爱百姓之义,真良吏也。

阎立德唐朝,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画家、工程家,与其父毗皆擅工艺、绘画,驰名隋唐间。

阎立本唐朝,阎立德之弟,最著名的画家,他继承家学,并师法张僧繇、郑法士,而能变古象今,擅画人物,尤精写真,兼能书法,存世《历代帝王》、《步辇》、《职贡》等图。

阎济美唐朝,为人谨厚,长者。登进士第。累历台省。唐贞元末历婺润二州刺史,累福建浙西观察使。所至以简淡为理,两地之人,常赋之外,不知其他。尝以家财进奉宪宗。初入拜右散骑常侍,诏令一切禁止,済夫在道方见其所贡献未能彻还,还为中丞坦所劾,白衣待罪,帝将所进归有司寻出。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入为秘书监。年老乞骸进工部尚书致仕。九十余而卒,谥曰温。

阎守恭宋朝(962-1033),生于宋建隆三年(962年),卒于明道二年(1033年),并州榆次人。自幼体貌奇伟应郭进募隶拱圣军权殿前押班宋咸平年中从幸河北以功厯三卫指挥使,累迁德州永兴军兵马钤辖。性沉毅御军严肃维居家如对宾客常师郭进所为所淂俸禄悉散与人後徙拜代路卒。

阎次平宋朝,画家,其擅画山水、人物,尤工画牛,颇为生动,评者谓其“仿佛李唐,而迹不逮意”。存世作品有《牧牛图》等。

阎承翰宋朝,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宋时名臣,曾凿渠引唐河水百余里,既通航运输,又灌溉农田,利国利民。

阎复南宋(1236-1312),字子靖号静轩又号静山,生於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始生有奇光照室,及长性简重美丰仪,初掌行台书记,至元八年用王磐荐为翰林应奉充会同馆副使兼接伴使,十四年出佥河北道事,寻诏还迁翰林直学士,赋诗规讽,世祖称才可大用,建议定铨选法悉当上意,上命执政,复谢不足胜任,帝谓侍臣曰书生识义理存谦让是也,勿强,先是桑哥当国,复尝被命撰辅政碑文,及败诏有司踣其碑,复因坐免。成宗立以旧臣入朝除集贤学士上疏言京师宜首建宣圣庙,学定释典雅乐,曲阜林庙户不宜聼有司并入民籍,其後赐孔林洒扫二十八户祀田五千亩,皆复之请也。又尝奉诏作曲阜庙碑为制词有曰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後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闻者叹服。大德三年慧星见又上书陈数事且言古者刑不上大夫今郡守之贵以徵租受杖非所以励亷隅江南公田租太重宜减以贷贫民,多采用之。一日帝召问曰中书左相难其人卿为朕举所知,复以哈刺哈孙对,帝大喜即命入相,复亦拜翰林学士承旨。武宗践祚复首陈三事曰惜名器明赏罸择人材词皆剀切迁授平章政事力辞不许,未几乞骸骨,诏给半俸终养。卒於皇庆元年(1312年)三月,年七十七。卒後赠光禄大夫大司徒上柱国封永国公谥文康。有《静轩集》五十卷传於世子五皆孝友有才畧,长子谊。

阎国宝明初,以字行当,天下未宁国宝公於洪武三年(1370)奉诏合族东迁,因少昊祖墓在鲁欲避难仙源至中都遇寇相失,独留宁阳卜居县西寺头村。自幼博学好古孝友,根於天性谦让自持,闾里咸化无有争者,天下甫定盗贼公行,国寳设法扞御一方得安,乡举义士。国寳每念祖宗渊源建立始祖泰伯祠,岁供时祀常语人曰使後世子孙知有本源勿堕下流也,居民甚为礼重,国寳後又备修谱牒图绘祖像以传於来世,大学士邑人许斌嘉其孝思为题其谱并撰至德庙记。卒年九十有七,遗子圭尚幼,乡里数十人为治丧,葬於南亩。明教谕成章题其墓曰,至德圣裔阎国寳先生之墓。

阎相师清朝(1691--1762),字锦苏,又字渭阳,甘肃高台镇夷堡人,武职官吏。阎相师的曾祖爷叫阎维,原是明代万历年间湖北的贡生,受朝廷委派,出任高台镇夷所千户,尔后世居高台,阎相师的父亲阎仆,生子三人:阎相尚、阎相师、阎相悦。阎相师自幼秉性耿直,在祖辈的影响下,好文爱武。为了驻守边疆,弱冠之年便投军从戎。清雍正、乾隆年间,曾任瓜州(今瓜州县)营参将、金塔寺副将、肃州镇总兵、安西提督、甘肃提督等职。曾参加讨伐厄鲁特阿睦尔撒纳及回民领袖霍集占之战争。阎相师出生在甘肃高台一个官宦家庭。雍正七年,由行伍拔把总,效力西路军营,升千总。乾隆七年,迁提标左营守备。乾隆九年,迁大同协都司。乾隆十年(1745年),调安西城守营。乾隆十二年(1747年),迁凉州镇标中军游击。安西提督李绳武,以阎相师久在口外,熟悉夷情,奏留本任,遇缺候补。乾隆十四年(1749年),补安西提标前营。乾隆十七年(1752年),署瓜州营参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随巴里坤办事大臣雅尔和善,讨伐厄鲁特降人勾结沙俄分裂祖国的叛乱,机智灵活,用兵神速,立歼敌众四千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迁金塔寺营副将。五月,管理吐鲁番屯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提升为肃州镇总兵,三月,赐花翎。随同靖逆将军雅尔和善讨伐参与阿睦尔撒纳叛乱的霍集占,征战库车、拜城、阿克苏等地,屡建战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授安西提督。是年九月调甘肃提督。十一月将军兆惠奏令移驻库车,谕赴乌鲁木齐办理屯田。后朝廷念其随征多年,战绩显赫,且大兵业已凯旋,传谕以内地总兵中派员更换。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相师受诏进京,赏赐银两,加功三等,命图形紫光阁(乾隆皇帝特命宫廷画师为功臣绘制画像,并悬挂在中南海紫光阁,1900年庚子国变紫光阁惨遭洗劫,功臣像从此流散,其中《领队大臣甘州提督阎相师》,现收藏于日本奈良大和文华馆。参考资料:1.,《清史稿》卷三百十六列传一百三,阎相师;2.,高台史志办——阎相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因病奏请解任,奉旨得食全俸。是年病卒,享年71岁。朝廷深为珍惜,加赠太子太保,赠谥“桓肃”。

阎应元明末(?-1645),字丽亨,汉族,北直隶通州人(今北京通州区),抗清名将。任江阴典史期间,率六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孤城困守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终英勇就义。

阎尔梅明末,江苏沛县人,明亡后积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工诗词,其诗多感怀时事,格调苍凉,有《白耷山人集》。

阎若璩清朝,山西太原人,著名的学者、考据家,他曾参加《大清一统志》的编写,长于考据,确证了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为伪书。有《日知补正录》等。

阎敬铭清朝,陕西人,名臣,曾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因反对修建圆明园而被革职,以善理财著称。

阎显阎姬哥哥,四大外戚之一,官拜车骑将军。

阎圃东汉末年,张鲁的幕僚。

阎柔三国,曹魏度辽将军

阎朝隐唐朝,学者。

阎世绳清代,皇室讲师;《阎氏家乘》作者。

阎姓近代名人

阎书勤农民出身,习“红拳”,精刀术,为“十八魁”之一,后拜赵三多为师,聚众达三千人,反对洋教,攻打教堂,仇杀教士,1900年8月,于犁园屯战役中被俘,在临清被清政府处死。

阎国华(1885—1947年),字拂尘。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05年,阎国华考取保定讲武堂第二炮科班。辛亥革命爆发后,加入国民革命军,袁世凯复辟后,向山东督办请求讨袁事宜,并率部举行起义,通电全省诸军,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反对帝制,拥护共和。在其影响下,各军发表讨袁声明。袁世凯死去后,北洋军阀,到处捕杀革命者,阎国华亦遭通缉,他被迫回到昌乐。在家乡,他积极宣传西方科学,举办了由四十多处学校参加的首次学生运动会,使学习新文化的热潮高涨起来。不久,阎国华应邀担任张学良公署中校参谋,历任第十军参谋长、京汉铁路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京分会组长。“七七事变”爆发后,阎国华调南京国防部任职,授中将衔。大片国土失陷后,目睹民国政府对外投降,对内围剿共产党、八路军等抗日组织,他愤然辞职,出家做了和尚。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阎国华被任命为接受大员,派往东北接收失地。不久,又去接管北京,1947年在北京病逝。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部分得姓始祖 :姬泰伯(泰伯曾孙姬仲奕)、姬瑕、姬懿、阎敖。

河南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德让堂: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阎国宝同叔、兄、弟十余人自山西洪洞东迁,至中都(中都,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遇冦失散,国宝公携唯一族谱《阎乡家乘》卜居兖州府宁邑城西寺头村(今山东省宁阳县寺头村),修建泰伯祠(后受封称至德庙),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重修《阎乡家乘》,编撰了《中都遇冦失散记》,为后世寻找失散支脉重新合谱奠定了基础。现德让堂后裔遍布宁阳、汶上、梁山、郓城、嘉祥、单县、东平、肥城、兖州、曲阜、泗水、鱼台、滕州、青州等县市,以及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苏、河南等省市。

右相堂:唐朝阎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当时姜恪因战功封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赞叹。

树德堂:明初自山西洪洞县东迁至徐州东南古镇窑湾,建树德堂。族人散居徐州境内,铜山、邳州、贾汪、宿迁、遂宁、丰沛等地,开籍祖信谱公。

日月堂:江苏省沛县、丰县阎氏宗祠堂号为“日月堂”,含有阎尔梅及其后裔不扶清,反清复明之意。

一、(閻)y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固安,山东之昌乐、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峡江,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东乡、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於阎乡,因以为氏。”此以封地为氏,系出姬姓。阎乡在今陕西朝邑镇境内。

2、《中文大字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唐叔虞之后。晋成公子懿,食采於阎邑。”此以邑为氏,亦系出姬姓。晋阎邑在今山西之夏县。

3、又,《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康王少子生而手文曰‘阎’;康王封於阎城。”或按:左氏谓“季友生而有文在其手曰‘友’,因以名之。”每疑其诞也,后人由此复广其道焉,且武氏者以谥为氏;南氏者,以字为氏;鲜于者,武王封箕子於朝鲜,支子仲食采於于,故有鲜于氏;阎氏者,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於阎乡,故有阎氏,安得无稽之言流於后世。大抵氏族之家言多诞,博雅君子不可不审。望出天水、河南。

4、达斡尔族之阎姓,由亚尔兹氏所改。盖取其一、二两音节速读者谐以音近似之汉字“阎”而为单姓。出自敖拉哈拉。见《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

5、为满族布雅穆齐氏所改。春秋楚有阎敖,大夫;东汉有阎显;唐代有阎立本,万年人;清代有阎其相,长沙人。

二、(閻)

阎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多此姓,3省阎姓约占全国汉族阎姓人口57%。

阎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于阎乡,因以为氏。又云,周康王少子封于阎城,子孙氏焉。

2、春秋时晋成公子懿食采于阎邑(故城在今山西安邑西部),晋灭之,子孙散处河洛,以邑为氏。

3、河南河阴阎氏,源出代人。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满洲八旗姓布雅穆齐氏后改为阎。今满族姓。

5、达斡尔族亚尔兹氏,汉姓为阎。

6、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阎姓名人:

阎敖,春秋时楚大夫。

郡望:天水、河南、乐安,太原。

变化:

1、北周时赐河州刺史阎庆为大野氏,隋初复为阎氏。

2、今阎氏多俗写作闫。

姓氏源流

一、(閻)y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固安,山东之昌乐、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峡江,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东乡、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於阎乡,因以为氏。”此以封地为氏,系出姬姓。阎乡在今陕西朝邑镇境内。

2、《中文大字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唐叔虞之后。晋成公子懿,食采於阎邑。”此以邑为氏,亦系出姬姓。晋阎邑在今山西之夏县。

3、又,《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康王少子生而手文曰‘阎’;康王封於阎城。”或按:左氏谓“季友生而有文在其手曰‘友’,因以名之。”每疑其诞也,后人由此复广其道焉,且武氏者以谥为氏;南氏者,以字为氏;鲜于者,武王封箕子於朝鲜,支子仲食采於于,故有鲜于氏;阎氏者,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於阎乡,故有阎氏,安得无稽之言流於后世。大抵氏族之家言多诞,博雅君子不可不审。望出天水、河南。

4、达斡尔族之阎姓,由亚尔兹氏所改。盖取其一、二两音节速读者谐以音近似之汉字“阎”而为单姓。出自敖拉哈拉。见《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

5、为满族布雅穆齐氏所改。春秋楚有阎敖,大夫;东汉有阎显;唐代有阎立本,万年人;清代有阎其相,长沙人。

二、(閻)

阎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多此姓,3省阎姓约占全国汉族阎姓人口57%。

阎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于阎乡,因以为氏。又云,周康王少子封于阎城,子孙氏焉。

2、春秋时晋成公子懿食采于阎邑(故城在今山西安邑西部),晋灭之,子孙散处河洛,以邑为氏。

3、河南河阴阎氏,源出代人。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满洲八旗姓布雅穆齐氏后改为阎。今满族姓。

5、达斡尔族亚尔兹氏,汉姓为阎。

6、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阎姓名人:

阎敖,春秋时楚大夫。

郡望:天水、河南、乐安,太原。

变化:

1、北周时赐河州刺史阎庆为大野氏,隋初复为阎氏。

2、今阎氏多俗写作闫。

堂号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部分得姓始祖 :姬泰伯(泰伯曾孙姬仲奕)、姬瑕、姬懿、阎敖。

河南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德让堂: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阎国宝同叔、兄、弟十余人自山西洪洞东迁,至中都(中都,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遇冦失散,国宝公携唯一族谱《阎乡家乘》卜居兖州府宁邑城西寺头村(今山东省宁阳县寺头村),修建泰伯祠(后受封称至德庙),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重修《阎乡家乘》,编撰了《中都遇冦失散记》,为后世寻找失散支脉重新合谱奠定了基础。现德让堂后裔遍布宁阳、汶上、梁山、郓城、嘉祥、单县、东平、肥城、兖州、曲阜、泗水、鱼台、滕州、青州等县市,以及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苏、河南等省市。

右相堂:唐朝阎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当时姜恪因战功封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赞叹。

树德堂:明初自山西洪洞县东迁至徐州东南古镇窑湾,建树德堂。族人散居徐州境内,铜山、邳州、贾汪、宿迁、遂宁、丰沛等地,开籍祖信谱公。

日月堂:江苏省沛县、丰县阎氏宗祠堂号为“日月堂”,含有阎尔梅及其后裔不扶清,反清复明之意。

一、(閻)y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固安,山东之昌乐、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峡江,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东乡、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於阎乡,因以为氏。”此以封地为氏,系出姬姓。阎乡在今陕西朝邑镇境内。

2、《中文大字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唐叔虞之后。晋成公子懿,食采於阎邑。”此以邑为氏,亦系出姬姓。晋阎邑在今山西之夏县。

3、又,《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康王少子生而手文曰‘阎’;康王封於阎城。”或按:左氏谓“季友生而有文在其手曰‘友’,因以名之。”每疑其诞也,后人由此复广其道焉,且武氏者以谥为氏;南氏者,以字为氏;鲜于者,武王封箕子於朝鲜,支子仲食采於于,故有鲜于氏;阎氏者,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於阎乡,故有阎氏,安得无稽之言流於后世。大抵氏族之家言多诞,博雅君子不可不审。望出天水、河南。

4、达斡尔族之阎姓,由亚尔兹氏所改。盖取其一、二两音节速读者谐以音近似之汉字“阎”而为单姓。出自敖拉哈拉。见《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

5、为满族布雅穆齐氏所改。春秋楚有阎敖,大夫;东汉有阎显;唐代有阎立本,万年人;清代有阎其相,长沙人。

二、(閻)

阎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多此姓,3省阎姓约占全国汉族阎姓人口57%。

阎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于阎乡,因以为氏。又云,周康王少子封于阎城,子孙氏焉。

2、春秋时晋成公子懿食采于阎邑(故城在今山西安邑西部),晋灭之,子孙散处河洛,以邑为氏。

3、河南河阴阎氏,源出代人。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满洲八旗姓布雅穆齐氏后改为阎。今满族姓。

5、达斡尔族亚尔兹氏,汉姓为阎。

6、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阎姓名人:

阎敖,春秋时楚大夫。

郡望:天水、河南、乐安,太原。

变化:

1、北周时赐河州刺史阎庆为大野氏,隋初复为阎氏。

2、今阎氏多俗写作闫。